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,也是实现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。全区上下坚持以雷速体育,雷速直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锚定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蓝图,落实“制造立市、文旅兴城”发展战略,全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、进中向好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
一、综合
初步测算,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1.48亿元,增长2.6%。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.4亿元,增长2.6%;第二产业增加值134.86亿元,增长1.2%;第三产业增加值154.22亿元,增长3.9%。一、二、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0.9%、22.3%、76.8%,三次产业结构为0.82:46.27:52.91。
区本级完成地区生产总值(不含白沙工业园区和衡山科学城)215.67亿元,增长4.2%。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.4亿元,增长2.6%;第二产业增加值80.31亿元,增长4.8%;第三产业增加值132.96亿元,增长3.8%。一、二、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0.8%、43.3%、55.9%,三次产业结构为1.11:37.24:61.65。
共办理重点民生实事22项28个指标。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“向阳花”行动;为全区800名新生儿免费提供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与诊断服务;普惠托育服务“护蕾”行动,新增180个托位;提高城乡低保标准,城市低保标准不低于700元/月,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5400元/年;提高残疾人“两项补贴”到90元/月/人;提升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水平,提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最低保障标准,散居孤儿提高到1150元/月,集中养育孤儿提高到1600元/月;农村适龄及城镇低保适龄妇女“两癌”免费检查0.075万人;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44户;康复救助残疾儿童101人;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;新增老年助餐服务点4个;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94户;提质改造“爱晚”老年学校1所;全区完成法律援助案件423件;基层防灾能力提升;推进市县两级应急广播建设工程;实施数字政务提质增效惠民工程;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“一卡通”;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个;开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0套;农村“三路”建设及农村公路安防,完成建设农村公路安防设施10.9公里;农村水源保障及灌溉能力提升,新增蓄水能力5.5万方。
二、农业
全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4.1亿元,增长3.0%。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100亩;油料种植面积2100亩;蔬菜种植面积12602.53亩,比上年增加172.08亩。
全年粮食总产量3670吨。其中稻谷产量3327吨;油料总产量217.54吨;蔬菜总产量29966.71吨,比上年增长1012.09吨。
全年出栏生猪0.56万头,比上年减少0.29万头。年末生猪存栏0.17万头,比上年减少0.06万头;出笼家禽41.18万羽,比上年减少3.17万羽;全年禽蛋产量0.05万吨。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全区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(不含白沙工业园区和衡山科学城)139.91亿元。其中,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21.16亿元,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总产值1.98亿元,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总产值4.16亿元,医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2.35亿元,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2.50亿元,其他制造业实现总产值7.76亿元。
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.59亿元。按国民经济行业分,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实现利润7.28亿元,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0.04亿元,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0.06亿元。
按注册类型分,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7.59亿元。
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,其中:变压器160866121千伏安,增长6.0%;电力电缆962387.31千米,比上年下降0.8%;自来水生产量13982.33万立方米,增长1.7%;中成药1516.53吨,比上年下降23.1%;商品混凝土333140.74立方米,比上年下降10.7%;
全区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建筑业总产值完成73.75亿元,比上年增长7.2%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增长3.6%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白沙工业园和衡山科学城)比上年下降5.0%。其中,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.2%;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4.6%。
房地产开发投资中,住宅投资比上年下降34.8%;商业营业用房比上年下降23.3%;其他比上年下降44.1%。
五、国内贸易
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7.55亿元,比上年增长6.8%。批发业营业收入为48.47亿元,比上年增长4.5%;零售业营业收入为10.07亿元,比上年增长6.5%;住宿业营业收入为1.22亿元,比上年下降8.3%;餐饮业营业收入为1.32亿元,比上年增长48.3%。
六、对外经济
全年完成招商引资总额42.92亿元,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9595万元,出口129105万元,进口30491万元。
七、财政
全区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2833万元,增长6.7%。其中区级税收收入累计完成26547万元,增长1.5%。
民生支出9.56亿元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.2%。
八、教育和科技
全区在校小学生22004人,毕业3859人,初中在校生13674人,毕业生5263人,幼儿园在园幼儿6499人,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8.8%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77.2%,小学、初中入学率均为100%,小学、初中巩固率均为100%,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%,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100%。争取项目资金928万元。各类扶贫资助资金1323.96万元,惠及学生12933人次。
年未共有省级中试基地2家,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,省级企业技术7家,技术研究中心2家,工程实验室1家,工业设计中心2家,省级创新联合体1家,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。全年实施省市科技创新项目9个,签订技术合同259项。
全区发明专利授权54件,发明专利万人拥有14.96件,成功注册商标265件。
九、文化、卫生和体育
全区共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96个,区文化馆、区图书馆总分馆134家,街道(镇)综合文化站7家,社区(村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4个。
创成国家4A级景区3个,国家3A级景区1个,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,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,省乡村旅游精品村1个。
2024年新增健身点29个,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0项次。
卫生医疗管理年度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率100%,医疗机构持证率100%,卫生技术从业人员持证率达100%。
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8.32%,住院分娩率100%。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8.71%。全年无重大传染疾病和重大疫情的发生。
十、人口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全区常住人口25.24万人,户籍人口19.3万人,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5.7万人。
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38元,增长3.9%。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020人。城镇零就业家庭100%实现动态就业援助。失业人员再就业1428人(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18人)。发放社保补贴304.69万元,受惠累计570人次。城市、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(不包括临时补助)分别为700元、640元。
十一、环境和安全生产
全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,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.7%,优良天数为321天,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.55,比去年下降(改善)6.6%。PM2.5为37微克/立方米,比去年下降(改善)7.5%。城区地表水水质、水功能区水质实现100%达标,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。
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.019人/亿元,全区发生4起死亡共4人的一般性生产安全事故。
注:
1.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。
2.地区生产总值、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,数据为快报数据。
3.本公报中除人口外,其余均不含白沙工业园和衡山科学城数据。
4.财政数据为快报数,以决算报表数为准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